定位需提高 高质量应急产业体系待构建

发布日期:2018/06/25  来源:中国气协  本站有 人浏览

       应急产业是为突发事件预防与应急准备、监测与预警、处置与救援提供专用产品和服务的产业,为此要充分认识新时代我国发展应急产业的重要意义,客观把握应急产业发展中存在的困难问题,加快构建适应新时代要求的高质量应急产业体系,为发展实体经济尤其是新兴产业提供有力支撑。
  鉴于应急产业发展的重要性与特殊性,为形成与突出事件处置相适应、与制造业服务业融合发展的产业体系,“十三五”及到2035年,建议相关部门应重点推进建立应急产业扶持政策、高质量供给、技术创新、融合发展、应用推广、行业管理、骨干力量等七大体系。
  
发展水平参差不齐 产业体系有待统一
  2014年国办发63号发布后,应急产业发展进入一个新阶段,国家应急产业联盟组建运行,两批12家国家应急产业示范基地获命名,公共安全风险防控与应急技术装备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启动实施,一批有实力的企业茁壮成长,行业规模和创新能力大幅跃升。
  但同时,应急产业作为新兴产业,尚处于培育壮大阶段,还存在“行业定位尚需提高、发展水平参差不齐、产业体系亟待统一、政策落实相对滞后”等诸多困难问题。
  应急产业具有较强公益属性,在生命救援时对专业产品和服务的安全、及时、可靠、准确等性能要求非常高,具有高端先进技术高度融合、集成性强的特点。目前,从国家政策层面对应急产业的属性、定位尚不明确,需要尽快将其作为新时代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要内容,还应强调其公益属性,为争取相关扶持政策提供依据。
  长期以来,我国应急产业主要依托相关行业发展,不同产品发展状况差异较大,产业技术水平不高。对于兼用应急产品,使用主体和使用频率有限,市场需求量较小,企业普遍规模不大、生产工艺落后,“小、散、乱”现象较为普遍,同质化严重,可靠性、稳定性、标准化程度不高。对于专用应急产品,由于缺乏科技投入和稳定市场支撑,类似高端消防车、救援机器人、交通救援装备等,技术水平尽管比较高,与国外先进水平相比还有非常大差距,很难满足专业救援队伍需求。同时,受“重处置、轻预防;重硬件、轻软件;重产品、轻服务”的传统应急管理理念影响,处置救援类产品生产企业较多,而监测预警、预防防护类产品发展较为滞后,应急服务产品更加稀缺。目前,需要按照不断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需要的要求,尽快加大科技投入,不断提高应急产业和服务技术水平。
  
产业体系尚未健全 政策落实有些滞后
  机构改革前,应急管理涉及多个承担部门。而围绕应急产业领域则出现了消防、安防、安全、防灾减灾、信息安全、公共安全等多个细分产业类别。目前有些应急产业细分行业不断扩大自身范围,易造成产业混乱。要尽快理清与应急产业有关的诸多细分产业的关系,确定应急产业体系架构,引导细分产业健康发展,避免各自为战。
  同时,产业政策落实也显得有些滞后。2014年出台的63号文件,明确提出了产业发展的4个重点方向和6个主要任务、5项保障措施,共计29项具体工作任务。目前除了工信部、发展改革委、科技部等部门承担的任务得到较好落实外,对产业发展至关重要的财税支持、技术创新、人才培养、市场培育、国际合作、标准体系建设等方面政策措施尚未见实质性进展,给行业造成“呼声高、措施少”的印象。目前,要加大63号文件督促落实力度,成为推动应急产业发展的重要依据。
  
建立扶持政策体系 提升高质量供给体系
  建立应急产业扶持政策体系。将应急产业作为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要内容,明确应急产业公益性、基础性地位,强化政府扶持发展的政策导向;针对市场规模小、需求不稳定、必不可少、由政府应急管理部门采购的专用应急产品,制定税收优惠政策,可参照军工产品的税收优惠政策,制定专用应急产品销售以及专用装备、零部件进口增值税减免政策,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提高生产专用产品的积极性;制定专用应急产品生产能力储备、企业代储等政策,可以降低政府储备成本,增加资金使用效率,同时也能够对企业给予适当的支持和补偿。
  提升应急产业高质量供给体系。瞄准重大突发事件处置需求,聚焦极端条件下抢险救援和生命救护,重点发展高精度灾害监测预警、高可靠风险防控与安全防护、特种交通应急保障、消防救援、专用紧急医学救援、智能无人应急救援装备、先进社会安全保障产品等十类标志性应急产品,对标国际先进水平实现领跑或并跑,推动应急产业向中高端发展,加快形成系列化应急产品和成套化应急解决方案;围绕应急管理咨询、灾害防治避难工程、应急救援服务等领城,发挥政府购买引导作用,加快相关领域改革力度,重点发展应急管理支撑服务、社会化应急救援服务、应急专业技术服务等三类标志性应急服务,拓展应急服务新类型,探索特许经营等应急服务新模式,推动应急设施建设和运营社会化;推动完善市场规模小、经济效益低但确实需要的应急产品扶持政策,开展关键领域应急物资生产能力储备基地建设,推进应急产业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推动生产过程自动化、信息化、智能化,补齐应急产品保障供给短板等等。
  
建立技术创新、融合发展与应用推广体系
  建立应急产业技术创新体系。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加强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提高应急产业创新能力。充分利用国家科技计划(专项、基金等)对应急产业科技的支持,实施好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与应急产业有关的重点专项和重点项目,引导企业加大科技投入,掌握一批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的关键技术装备;加快推进消防、安全生产、社会安全、交通安全、医学救援等应急技术工程化,促进物联网、北斗导航等高新技术应用于突发事件处置并形成新产品、新装备、新服务等。
  建立应急产业融合发展体系。应急产业是落实军民融合战略最适合、最有效的切入点。发挥国防科技资源优势,加快核、航天、航空、兵器等军工技术向应急领域转移转化,加快标准、技术、生产多层面融合,发展高技术应急装备、器材和产品,切实推动军工企业与应急产业生产企业“军转民、民参军”,在国防和公共安全领域融合发展。
  建立应急产业应用推广体系。研究运用财政、保险、标准、目录等手段,制定激发单位、家庭和个人应急消费需求的政策措施,实施应急产品和服务推广示范工程;将关键应急装备纳入首台套扶持目录,扶持国产应急产品应用。完善矿山、高层建筑、学校等公共场所应急设施设备配置标准采用引导性配备、示范性配备和补贴性配备等方式,推动应急设施设备装备与建设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入使用。
  
建立行业管理体系 打造产业骨干力量
  建立应急产业行业管理体系。制定应急产业统计分类目录,定期开展普查,摸清应急产业发展情况。引导应急产业联盟等社会组织和行业智库发展,促进行业自律;建立应急产业标准体系,组建行业标准化组织,发挥标准对应急产业发展的引领作用。针对市场需求量小、没有纳入行业管理范畴的专用应急产品,可由行业组织牵头制定相关团体标准。完善应急产品和服务认证度制度,引导政府和社会购买产品和服务。依托现有的国家和社会检测资源,提升应急产品检测能力,完善事关人身生命安全的应急产品认证制度;加强消防器材等应急产业重点行业管理,开展相关应急产品和服务准入制度建设。
  打造应急产业骨干力量体系。支持应急产业优势企业通过兼并重组拓展产业链,鼓励有发展基础的大型企业发展应急产业,培育具有研发制造、设备成套、工程实施和运营服务能力的龙头企业,提高产业集中度。适时整合优势资源形成国家应急产业核心力量;充分发挥骨干企业的带动作用,形成大中小企业相互支撑、协同合作的产业格局。建立重点企业联系制度,帮助企业做大做强,扶持应急产业中小企业走专精特新道路。到2020年末,培育10家左右龙头企业,100家左右骨干企业。



来源:
中国工业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