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2日,中国工业气体工业协会在成都主办了中国气体分离技术论坛,4位国内空分领域的企业专家围绕低温技术、常温分离、氦气提取、氢能制备等核心议题作专题报告,集中展现了行业在低碳转型、自主化攻关、技术迭代等方面的最新进展。空分,即采用深冷技术、常温吸附、膜分离等方法,从空气中分离氧气、氨气等产品的过程。
此次技术论坛主要聚焦低温技术与常温吸附技术两个方向。四川空分设备(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副总经理、低温技术研究院院长江蓉提出,“低温法”可以向CCS(碳捕集、利用与封存)等前沿领域延伸,助力行业向高效低碳升级。她介绍了企业目前的系列成果--新型低能耗富氧及二氧化碳分离技术已在燃煤电厂、有色治炼等场景实现应用;率先开发了LNG低温储能耦合技术,主导制定了国内首个LNG冷能空分标准-《液化天然气冷能空分设备》;推出10兆瓦至100兆瓦等级的成套技术包,实现液态空气储能的落地,此外,企业还研制了国内首套年产百万级氨气的BOG提氨装置。
杭州中泰深冷技术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杭州中泰氢能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黎佳荣聚焦“提氦”领域指出,当前我国氦气自给率已从2018年的不足1%提升至15%,年消耗量从2000万立方米增长至2900万立方米,但依赖进口的局面没有改变,改进“低温法”分离技术迫在眉睫,目前中泰深冷通过材料工艺优化规游枝术风险,推动核心技术与装备形成闭环,实现了安全性与稳定性的双提升。
西南化工研究设计院有限公司变压吸附研究所总工程师卜令兵分享了变压吸附(PSA)技术的发展历程与最新突破,该技术从1982年引进国产化至今已选代至第六代。以“提氮”为例,第一代PSA技术在重庆中石化项目应用纯度为5N,第二代在天津落地的核磁共振用液氦回收装置纯度就提升至6N以上,并且实现了自动化运行。
成都益志科技有限责任公司副总经理梁勇介绍了企业变压吸附制氧技术的国产化攻坚历程,该企业自上世纪 90年代起步,逐步攻克分子饰研发、核心设备制造等关键难题,创新开发的三塔吸附工艺,成功解决传统两塔工艺无法连续运行的痛点。目前,单套制氧装置规模最大可达 15000 标方/小时,能耗低至 0.25-0.35 标方/千瓦,已在石化、化工、电子、有色冶炼等多个行业广泛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