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交通运输厅)
一、案例背景
随着国家“双碳”战略推进,氢能利用已成为交通行业绿色转型的重要方向。然而,当前氢能在交通行业内的利用,仍面临产业链协同不足、基础设施滞后、应用场景缺乏等挑战。为此,佛山市以氢燃料电池公交车推广为突破口,推动构建氢能交通产业链,促进产业集聚发展。本案例内容为广东省“交通与旅游等产业融合发展”交通强国建设试点任务取得的成效。
二、创新举措
(一)构建政策保障体系。制定氢能产业发展规划,通过财政补贴、资金扶持等政策,支持氢能车辆推广和加氢站建设。率先建立国内加氢站审批、建设、验收管理流程规范,克服加氢站审批时间长、项目用地难以落实等困难。编制氢能公交运营安全指引,规范氢能公交车辆运营行车、停放、维护保养等工作。
(二)建设多元化加氢网络。综合考虑产业基础、用氢需求、交通区位及环境影响等因素,按照“合理确定规模、适度超前建设、预留发展空间”的原则,有序推进加氢站建设,鼓励社会资本参与投资运营。创新采用油氢合建站、“站内制氢—加氢”一体站等建站模式,建成全国首座油氢合建站。积极促进本地制氢项目建设,提升本地氢源保障能力,降低储运成本。
(三)打造产业聚集生态。南海区规划“仙湖氢谷”,集聚150家企业,总投资超600亿元。引进氢能重点企业,推动本土企业加快发展,推动产业链从交通装备环节向上游制备、储运、加注等环节发展。与高校合作共建仙湖实验室,合作创建国家能源重点实验室。搭建氢能领域国家级标准化基地,打造广东省级氢能检测及研发基地。
(四)TC模式解决推广难题。佛山实行“交通共同体”(TC)运营管理模式,政府向公交企业购买公交运营服务,通过签订合同明确与企业的费用结算机制,公交企业按照政府指令采购车辆,政府根据合同向公交企业支付运营费用,形成政企共担局面,消除企业顾虑,有效解决车辆购置资金投入集中、后期运营补贴不清晰等问题。运用TC模式,探索氢燃料电池车的实际应用,扩大氢燃料电池车的示范范围和规模,以推动氢燃料电池和配套产业集聚,不断完善氢能源产业链,提升氢能源产业技术水平。
三、实施成效
(一)形成完整的氢能产业链。出台氢能产业发展规划、加氢站建设指引、氢能汽车推广应用财政补贴方案等政策文件20余项。推动佛山形成同时拥有燃料电池三大关键基础材料、五大核心零部件和系统集成、整车生产企业等全产业链城市,全市集聚超过170家氢能企业,投资总额预计超过650亿元。
(二)形成完善的加氢网络体系。建成加氢站36座,氢气供应充足的情况下,加氢能力达到17吨/天,提供完善的加氢基础设施保障。建成瀚蓝可再生能源沼气制氢项目,使氢气终端售价从70—80元/公斤,下降至非补贴情况下的38—55元/公斤。
(三)形成活跃的氢能产业生态。搭建仙湖实验室、广东省武理工氢能产业技术研究院等科研平台,打造国家技术标准创新基地(氢能)、广东省级氢能检测及研发基地。在仙湖氢谷建成面向社会开放参观的佛山南海氢能馆,打造独具佛山南海特色的氢能产业展示窗口。举办全国性氢能产业大会,持续加强氢能源应用推广宣传力度,提升氢能源示范应用的社会共识。
来源:交通运输部加快建设交通强国领导小组办公室关于发布《交通强国建设试点典型案例集(第一辑)》的通知-政府信息公开-交通运输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