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来源:中国石油新闻中心 |
我国扶贫开发已从“减贫”进入“全面脱贫”的新阶段。到2020年,我国现有标准下7000多万贫困人口将全部实现脱贫。中国石油不仅是我国扶贫开发事业发展的见证者,也是深入其中的参与者。
中国石油始终把扶贫开发作为履行社会责任的重要内容,积极响应和贯彻落实国家扶贫开发政策和方针,发挥自身优势,深入边疆地区、少数民族地区以及革命老区等国家扶贫攻坚主战场。2006年至2015年间,中国石油扶贫开发工作覆盖新疆、西藏等23个省(市、自治区)的212 个县(市)。中国石油坚持扶贫开发与多方合作相结合、改善民生与促进可持续发展相结合、扶贫与扶智相结合,建成了一批富民项目,帮扶了一些贫困群体,打造了一支专业扶贫队伍,探索了一种多维立体的扶贫开发模式。 10年来,中国石油扶贫开发之路渐行渐宽广,成为中国“大扶贫”理念和模式的不懈探索者与积极践行者。本版摘编扶贫开发企业社会责任专题报告中的相关内容,以飨读者。 民生帮扶 中国石油以改善欠发达地区民众基本生产生活条件为目标,包括当地居民安全饮水、抗震安居工程、交通出行、医疗卫生等领域,通过民生帮扶,解决当地居民最基本的生活难题,为他们营造更好的生活环境。 1.基础设施建设 在新疆,中国石油支持建设一批与农牧民生产生活息息相关的基础性扶贫开发项目,解决了沿线居民用气、用水、用电等难题,改善了农牧民的基本生产生活条件。 在西藏,中国石油先后在双湖县城区援建了市政道路、光伏电站等公共服务设施。援建了县城全部的中学、小学和幼儿园,建立了基本公共服务体系,牧区面貌发生显著变化。 在其他地区,中国石油帮助受援地区修建完善村委会办公场所、文化活动场所等基础设施,提高了当地群众的生产生活水平。 2.安居工程 在新疆,中国石油2006年至2015年共投入3187万元援建牧民定居和抗震安居房,并配套建设了道路、供水、供电、通信等基本生产生活设施,改善了居民居住条件。 在西藏,推进小康示范村建设,嘎措乡95户牧民整体进入小康示范村行列,成为那曲地区乃至全西藏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样板;建设1604户牧民抗震安居房和42户政府工作人员周转房,解决了牧、区群众“住有所居”和人才流失问题。 中国石油还投入250万元建设重庆开县东城片区天然气供气主干线及配套设施,8万搬迁居民用上了天然气。2014年,援建玉门市赤金镇铁人村,并先后建成“三大科技示范园区”,累计建成日光温室7100多座。 3.医疗 中国石油通过援建医院、组织医疗队义诊、组织医务人员培训和赠送医疗器械与药品等方式,进行医疗卫生扶贫,改善当地医疗卫生条件。在新疆,中国石油2006年至2015年共新建和改扩建9个乡镇卫生院,解决了60多万人就医难的问题。 在西藏,中国石油通过援建乡镇卫生院、组织医疗巡诊、组织医务人员培训等方式,实现了乡乡有卫生院、村村有卫生所,有效提高了牧区整体医疗卫生水平。 2015年,中国石油医疗小分队深入革命老区江西横峰县、贵州习水县乡村开展义诊巡诊,免费发放部分当地常见病、多发病所需药品,在开展义诊的同时,培训35名受援地卫生院的医生。 4.通村道路工程 中国石油援建一批通村道路,有力地促进当地经济的发展和农牧民的增收。在贵州习水县,中国石油先后援建龙马公路建设、乡村公路硬化工程和道路改造工程,解决贵州习水县近3万人出行难、农副产品运输难问题。在江西省横峰县,援建第一条、也是唯一的集硬化、亮化、绿化、美化为一体的农村公路,为当地居民增收致富奠定了基础。 产业帮扶 以培养贫困地区可持续发展能力为目标,主要包括:资助贫困地区发展特色农业、旅游业、生态畜牧业、加工制造业、经营服务业等产业,拉动农村劳动力就业,促进农民增收。依托当地资源和市场优势,发展公司在贫困地区的业务,满足当地经济发展的油气需求。 1.带动当地油气产业发展 中国石油积极运用企业特色化工技术,支持新疆等地的化工园区进行规划和产业对接,带动新疆油气产业发展,建成了包括勘探开发、炼油化工、油气储运、油气销售、工程技术等在内的完整石油产业链,带动新疆的资源优势转化成经济优势。保障西藏油气供应和油品运输,承担青藏、川藏、新藏和拉萨成品油配送任务;2011年8月建成投产第一座拉萨西部加气站,2011年10月建成投运第一座年供5500万立方米液化天然气接收站,开启了西藏使用清洁能源的先河,填补了西藏天然气发展的空白。 2.统筹自身发展与地方经济发展 在新疆,中国石油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坚持与地方发展统筹规划,促进了新疆资源优势向产业优势、经济优势的转化。在新疆投资援建畜牧业养殖小区、优质奶牛繁育基地、活畜交易市场等项目,引导牧民变散养为集中、变零散养殖为规模养殖,推动了传统畜牧业向现代化转型的进程。 在西藏,围绕当地资源和环境特点,帮助制定当地产业发展的思路和措施,帮助双湖制定发展规划,系统绘制双湖未来发展蓝图。 在其他地区, 中国石油统筹自身业务发展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扶持当地龙头企业,发挥产业扶贫辐射带动作用,促进当地经济增长和农民增收。 智力帮扶 以提升受援地贫困人口能力为目标,围绕提升基层干部管理能力、增加农牧民技能、提高农科以及医疗人员业务水平等,开展青壮年劳动力技能培训、创业者经营管理培训和乡镇干部培训。 1.培训 中国石油选派援疆干部、选送当地干部到北京培训,并建设培训基地,提升基层管理干部管理水平。同时在新疆援建了4个培训基地。 在西藏,中国石油组织开展多种形式的牧民技能培训,提升致富能力;开展乡镇干部培训班,提升他们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2002年以来先后举办了13期双湖干部培训班,共有近400名藏族干部和工作骨干参加培训。 在其他地区,中国石油根据受援地实际制订培训计划,每年面向干部、农民、农科人员等开展培训,组织技能培训班,帮助提高脱贫致富能力。 2.教育 在新疆,中国石油以建设石油希望小学为重点,以助学捐赠为补充,帮助重点贫困县兴建、改建了一批学校,解决了当地孩子上学难的问题;通过与扶贫中小学结帮扶对子、选派优秀教师到扶贫县做教学示范等方式支持教育。 在西藏,中国石油在硬件设施建设的同时更加注重当地师资力量培养,联合相关机构,为双湖中小学培养学科带头人,开展教师培训;组织开展手拉手活动,建立互帮互助关系。 在其他地区,帮助扶贫县援建、改建一批学校,致力于提高当地教育教学水平;通过采取对口扶贫企业与扶贫中小学结对子、选派优秀教师到扶贫县做教学示范等方式开展助学。 3.挂职扶贫干部 多年来,中国石油持续选派公司优秀中青年管理人才深入扶贫第一线,发挥他们的专业和管理经验,配合当地基层政府做好当地民众脱贫致富工作。他们有一个特定的称谓——挂职扶贫干部。2006年至2015年,中国石油先后向各扶贫县派出超过500名挂职干部。他们深入贫困村、贫困家庭调研,力求掌握准确情况;与当地政府密切合作,配合当地开展扶贫工作;认真落实公司扶贫工作部署,全力抓好定点扶贫项目和资金的实施、管理和监督检查,确保扶贫项目保质、按期完成。他们是中国石油扶贫工作的使者、与受援地联系的纽带,也是中国石油精神在扶贫工作中的践行者。 案例一 石油希望小学改善就学条件 中国石油以建设石油希望小学为重点,以助学捐赠为补充,帮助重点贫困县兴建、改建了一批学校,解决了当地孩子上学难的问题。2006年至2015年,中国石油援建、改造和维修石油希望学校和幼儿园17所,解决4600多名学龄儿童就学难和“双语”教育问题。 在新疆贫困地区,许多乡村的中小学校教学条件十分艰苦,辍学率一直居高不下,直接导致贫困从教育上扎了根。中国石油持续开展对新疆贫困地区的教育扶贫,援建石油希望学校,致力于从根本上消除贫困。吉木乃县萨尔吾楞牧业寄宿学校建于2003年,是中国石油在新疆援建的诸多“石油希望小学”之一。 新校舍建成后,数百名师生告别低矮昏暗的危房,在宽敞明亮的教室里安心读书。同时,中国石油为学校配备了24台电脑、2台多功能复印机、55套学生桌椅及办公桌等设备。学校教学环境焕然一新,办学条件大为改善,现代化的教学和办公设备缩短了偏远落后地区与发达地区的差距。2011年,中国石油为学校建了一个锅炉房,解决了学校的供暖问题。 案例二 电子商务培训 2015年7月,中国石油联合中国扶贫基金会,在杭州共同举办了“电子商务扶贫培训班”,来自中国石油定点扶贫和对口支援县——河南范县和台前县、贵州习水县、江西横峰县、重庆开县的有关人员参与培训。 通过对以上5个贫困县的深入调研发现,这些地方都有适合在电商平台经营的特色农产品,有些已具备良好的电商发展基础,但因缺乏营销渠道和专业知识,电商发展无力前行。为此,中国石油通过培训为5个贫困县搭建了学习沟通平台,帮助他们提高发展能力。 此次培训不仅特邀电子商务方面的专家、学者和企业家授课,为5个贫困县规划初步电子商务发展方案,而且安排学员参观阿里巴巴公司,邀请阿里巴巴讲师进行专业指导。此外,学员前往被电商重塑的小城浙江遂昌,对农村电子商务的成功案例——“遂昌模式”进行深入学习。 中国石油帮助条件成熟的习水县引入阿里巴巴“村淘”项目,开办了58个乡村淘宝服务站。在阿里巴巴2015年年货节上,习水县的电商销售额超过600万元,列贵州省第三名。 案例三 长汀万亩水保生态示范林 2012年至2015年,中国石油作为支持长汀水土流失治理的第一家央企,将水土流失治理与发展经济改善民生相结合,投资3650万元开展了面积为1.0382万亩的水保生态示范林建设。截至2015年年底,这个项目基本完成全部建设任务,造林成活率达到98%以上,在福建全省各水保林区排名第一。 生态林环境效益显著,使水土流失区现有地带性植被得到较好的恢复和发展,林分结构更趋复杂,为各种动物、微生物、珍稀植物提供良好的生存栖息环境,从而有效地保护生物物种及其遗传多样性。 长汀万亩生态林不仅环境效益显著,而且创造了显著的经济效益。一是通过生态林建设可以造就许多优美的森林景观,促进了生态旅游业蓬勃发展,间接地增加旅游收入,增加农民收入;二是项目套种2000多亩无患子,年总收入300万元以上。 项目还创造了大量就业机会,同时培养和锻炼了一大批林业专业技术人员,提高了他们的专业技术水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