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理事长邮箱
协会邮箱
热搜:
气体
培训
压力容器
安全
首页
分支机构
二氧化碳专委会
氢气专业委员会
气体分析技术及仪器设备专委会
焊割气专委会
液化天然气分会
交通能源分会
医用气体及工程分会
消防气体及工程分会
压力设备分会
气体安全分会
安全注册
通知公告
政策文件
评审动态
评审结果
证书样式
服务中心
质检机构
下载中心
职业能力评价
政策文件
通知文件
下载中心
培训动态
考务管理
评价标准
评价中心
评价分中心
评价站
标准规范
征求意见
政策文件
团体标准
区域标准
气体产品标准
食品气体标准
消防气体标准
能源气体标准
医用气体标准
特种设备标准
安全标准
交通运输标准
其他标准
工作动态
碳足迹
质量品牌
知名品牌
通知公告
政策文件
科技奖励
信用评价
信用评价结果
政策法规
评价规范
信用评价
气体应急救援
政策文件
气体应急动态
应急预案管理
气体应急指南
气体应急演练
信息市场
市场行情
热点述评
专题调研
行业统计
国际贸易动态
项目信息
党建工作
中央精神
学习动态
新闻时评
English
CIGIA Events
International Arena
Feature Report
Industry Focus
当前位置:
首页
/
行业动态
浙大科学家在乙炔乙烯气体分离技术方面获重大进展
发布日期:2016/05/30 来源:王璐 本站有
人浏览
分享到:
浙江大学科学家及国际合作者发明了一种新工艺,极大地提高了人类分离乙烯和乙炔这两种气体的技术水平,树立了新的标杆。研究论文发表在最新一期著名期刊《科学》上,并被其在线版率先报道。
浙大化学工程和生物工程学院邢华斌教授实验室联合美国、爱尔兰、荷兰等国科学家开展的这项研究,寻找出一种能够吸附乙炔的新型多孔材料,从而实现高效、大量地把乙炔和乙烯分离开来。他们还阐明了这种材料的结构和工作机理。
乙烯和乙炔都是非常重要的化工原料,生产合成纤维、塑料,从飞机到手机所需的功能材料都离不开它们。乙炔被誉为“有机化工之母”,乙烯生产的技术水平、产量和规模则标志着一个国家石油化工业的发展水平。但是,乙烯和乙炔总是彼此混合在一起,无论是从石油、煤炭还是页岩气中裂解都是如此。分离这两种气体是化 学工业长期研究的课题。
邢华斌说,分离乙烯和乙炔遇到的一大难题是在专一性和大容量吸附之间“鱼和熊掌不可兼得”。这其实是气体分离中普遍存在的现象。能够专一性吸附目标气体的 材料,往往吸附的量不高;吸附容量高的材料,专一选择目标气体的能力又难以令人满意。“就像一个跷跷板,一头沉下去,另一头就得翘起来。”邢华斌说。各国 化工业界多年来进行了大量研究,但始终难以理想地解决这个跷跷板的难题。
现在,邢华斌及合作者的工作实现了“鱼和熊掌兼得”。他们为多孔材料设计了合适的结构,并且适当地调控了其中能够吸附乙炔的阴离子的空间几何分布。在邢华斌团队的实验室里,记者看到了一个采用这种工艺的小型实验装置,当混合气体通过材料时,只有乙炔分子会被巧妙地拦截下来,乙烯则被放行。
在这个过程中起到关键作用的是阴离子,这一规律是邢华斌团队此前尝试使用离子液体吸收乙炔时发现的,现在又被用到三维网状结构的固体材料中。“这种材料的表面积很大,3克重的材料,如果把表面铺开,能有足球场这么大。”邢华斌表示,乙炔分子有序地嵌入材料之中,保证了高吸附容量。实验数据表明,新材料的工 作吸附容量是目前已知最佳吸附剂的5.7倍,同时又保持了很好的分离选择性。“这是对现有乙炔和乙烯分离技术的突破性发展。”邢华斌说,《科学》杂志的3 位审稿人都给出了极高评价。
工业界目前花在制备乙烯上的代价高昂。因为难以找到有效分离办法,目前工业上主要通过催化将乙炔转化成乙烯,所需催化剂是昂贵的金属铂等。另外,现有的乙烯分离过程中需要反复多次制冷。“制备100万吨乙烯,要消耗近85万吨标准煤。”邢华斌介绍,2015年,全球乙烯产能达1.6亿吨,背后是惊人的能耗。
邢华斌表示,新工艺有望大幅度降低分离乙炔和乙烯的能耗,产业化前景看好。“我们已经申请了若干项专利,着手寻找合作伙伴开展成果转化。”邢华斌说,我国目前制备乙烯的许多工艺还依赖进口,而这项新工艺体现了中国智慧。用新型多孔材料分离乙炔乙烯还为气体分离技术发展提供了全新思路。邢华斌说,类似的方法还可以用于燃煤脱硫、捕集温室气体等。
上一篇 :
科学家40年来首次发现火星存在原子氧
下一篇 :
星巴克菜单上新品类,咖啡加氮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