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现“双碳”目标,需要提升哪些能源技术标准?

发布日期:2022/10/24  来源:中国气协  本站有 人浏览 分享到:

为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能源领域标准化提升加快。10月9日,国家能源局印发《能源碳达峰碳中和标准化提升行动计划》(以下简称《计划》),提出要突出能源绿色低碳转型、新兴技术产业发展、能效提升和产业链碳减排等重点方向,与技术创新和产业发展协同联动,完善有关能源技术标准规范。

能源领域的标准化是一项长期工作,早期主要侧重于能源的开发和节约。随着“双碳”目标的提出,能源标准化的重点也转向非化石能源、能效提升以及碳减排等方面。

《计划》共提出了六项重点任务,分别是大力推进非化石能源标准化、加强新型电力系统标准体系建设、加快完善新型储能技术标准、加快完善氢能技术标准、进一步提升能效相关标准、健全完善能源产业链碳减排标准。

其中推进非化石能源标准化、加强新型电力系统标准体系建设与加快完善新型储能技术标准,三项工作具有紧密的联系。

《“十四五”现代能源体系规划》提出,要加大力度规划建设以大型风光电基地为基础、以其周边清洁高效先进节能的煤电为支撑、以稳定安全可靠的特高压输变电线路为载体的新能源供给消纳体系。

“十四五”期间,以沙漠、戈壁、荒漠地区为重点的大型风电光伏基地的建设是新能源发展的重中之重。截至目前,第一批大型风电光伏基地约1亿千瓦项目已全部开工,第二批基地项目正在积极推动前期工作、部分已开工,第三批基地项目也在组织谋划中。所以在推进非化石能源标准化方面,《计划》提出,抓紧完善沙漠、戈壁、荒漠地区大型风电光伏基地建设有关技术标准。

在加强新型电力系统标准体系建设方面,《计划》提出开展新型电力系统安全稳定运行标准需求和现有标准的适应性研究,加强新能源发电涉网安全标准建设;进一步优化完善特高压交、直流标准体系建设,为主干网架和跨省区输电通道建设提供标准支撑;持续推动电力需求侧资源开发、应用等配套标准研制,有效拓展电力系统调节资源。

在强化新能源涉网安全和拓展电力系统调节资源方面,国家能源局于2021年印发了《电力并网运行管理规定》和《电力辅助服务管理办法》。

《电力并网运行管理规定》对新能源场站技术和管理内容提出了明确要求,例如,新能源场站需要具备一次调频、快速调压、低电压/高电压穿越能力,电压和频率耐受能力原则上与同步发电机组耐受能力一致。《电力辅助服务管理办法》扩大了辅助服务提供主体范围,同时对交易品种分类、电力用户分担共享机制、跨省跨区辅助服务机制进行深化补充,旨在通过市场机制挖掘供需两侧的灵活调节能力。

新型储能是构建新型电力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根据国务院印发的《2030年前碳达峰行动方案》,到2025年,新型储能装机容量达到3000万千瓦以上。《计划》提出,完善新型储能标准管理体系,结合新型电力系统建设需求,根据新能源发电并网配置和源网荷储一体化需要,抓紧建立涵盖新型储能项目建设、生产运行全流程以及安全环保、技术管理等专业技术内容的标准体系。

除此之外,《计划》还提出进一步推动氢能产业发展标准化管理,加快完善氢能标准顶层设计和标准体系;组织推进煤炭、石油和天然气绿色高效生产转化和利用相关标准制修订,进一步完善和提升电力输送能效标准,加快推动综合能源服务标准体系建设及基础性标准研制。

在能源产业链碳减排方面,《计划》提出,研究制定能源分行业产业链碳足迹核算标准,完善能源领域碳排放核算核查、碳减排量化评估、减污降碳控制监测等标准,研究开展能源装备重要产品全生命周期碳足迹标准研制。服务建立国家碳市场机制需求,加快能源企业碳交易、抵消机制等关键标准研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