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30日20时许,在北京市朝阳区富力城小区,市燃气集团3名运维人员被发现在燃气闸井内晕倒,后经抢救无效不幸遇难。
今年,已发生多起有限空间事故。
通过事后调查分析,这些事故的特点和共性问题明显,主要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企业对有限空间作业风险辨识能力不足、认识不到位;
未执行有限空间作业审批制度和操作规程;
将有限空间作业发包给不具备安全生产条件的单位,以包代管、一包了之;
未按规定配备必要的防护用品和应急装备;
安全教育培训不到位,作业人员习惯性违章作业、出现紧急状况盲目施救导致人员伤亡扩大等突出问题。
有限空间作业涉及矿山、化工、建筑、电力、造纸、造船、食品加工、餐饮、市政工程、城市燃气、污水处理、特种设备等多个行业领域,是企业易忽视的高风险作业。为避免类似事故再次发生,各企业应严格落实安全生产主体责任,切实做好有限空间作业风险防控工作。
一是全面摸清底数。确定企业内的有限空间数量、位置以及危险有害因素等基本情况,建立有限空间管理台账。
二是健全规章制度。建立健全有限空间作业审批、现场安全管理等规章制度和安全操作规程,严格按照“先通风、再检测、后作业”原则开展作业。
三是加强分包管理。发包给其他单位实施的项目,承包方应具备国家规定资质或安全生产条件,并签订协议明确各自安全职责。
四是强化安全教育。加强对临时工、农民工、外包单位人员安全培训,开展有限空间事故警示教育,严禁盲目施救。
五是配齐防护装备。为现场作业人员配备必要的气体检测、呼吸防护、坠落防护、通风、照明、通讯等设备装备。
六是做好应急准备。制定有针对性的应急预案,配备必要应急救援器材,加强应急预案演练,防止因施救不当造成人员伤亡扩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