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部门联合发布《增材制造标准领航行动计划(2020-2022年)》,该领域气体使用量年复合增长率近11%

发布日期:2020/04/04  来源:中国气协  本站有 人浏览

2020年3月5日,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工业和信息化部、科学技术部、教育部、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中国工程院六部门发布关于印发《增材制造标准领航行动计划(2020-2022年)》的通知,提出到2022年,立足国情、对接国际的增材制造新型标准体系基本建立。此外,推动2-3项我国优势增材制造技术和标准制定为国际标准,增材制造国际标准转化率达到90%,增材制造标准国际竞争力不断提升。
增材制造(Additive Manufacturing,AM)俗称3D打印,是以计算机三维设计模型为蓝本,通过软件分层离散和数控成型系统,将三维实体变成若干个二维平面,利用激光束、热熔喷嘴等方式,将粉末、树脂等特殊材料进行逐层堆积熟结,最终叠加成形制造出实体产品。3D打印技术可用于珠宝,鞋类,工业设计,建筑,工程和施工(AEC),汽车,航空航天,牙科和医疗产业,教育,地理信息系统,土木工程,和许多其他领域。未来可能在大型飞机、重型运载火箭、船舶领域实现工程化应用。
知名研究机构M&M曾发布过一份关于3D打印气体市场的研究报告。在金属3D打印技术中使用金属粉末颗粒越细,就越容易受到比如氧化等其它因素的影响,为了避免金属颗粒受到污染,通常需要在打印时使用高品质的惰性气体创造稳定的3D打印环境。其中氩气是最常用,它可以消除氧化以及众多反应,也可以跟其他气体混合。氮气也具有类似的好处而且更加经济。根据M&M公司预计全球3D打印气体市场将从2015年的2692万美元增长到2020年的4512万美元,年复合增长率为10.88%。随着工业级3D打印零部件生产的增加,对于这些气体及其混合物的需求也在相应增加。
3D打印在原材料粉末生产、安全处理、3D打印气氛控制、后处理等各个环节中,都需要对工业气体进行专业的供应和调控,从而确保3D打印及增材制造的产品品质、能效与安全性得到最大化的提升。跨国气体公司在3D打印领域早有布局,林德公司、液化空气集团、普莱克斯、空气化工产品公司、大阳日酸等气体巨头通过技术合作等形式与增材制造产业链企业合作,从而达成气体产品和技术的捆绑销售。


来源:气体圈子